面對2050淨零轉型挑戰,「資源循環零廢棄」是重要關鍵戰略,環保署正在草擬《資源循環促進法》(現行的《廢棄物清理法》修正、更名),這也是企業相當關注的議題,如何引導企業使資源循環最大化、廢棄物處理最小化,創造新的循環商業模式,是未來推動重點。
環保署將升格環境部,未來將成立資源循環署,啟動資源循環促進法訂定作業,希望透過修法翻轉廢棄物管理觀念,以提升資源再利用並健全管理,依序由減少廢棄物產生、再使用、再利用、能源回收、妥善處理等五個階段,並搭配五大策略。
首先是綠色設計源頭減量,希望在產品生命周期各階段導入綠色設計,包含使用單一材質、使用一定比率再生料等原則;另外營建業循環也是關鍵,盼強化工地現場分類,工程採用綠色設計,並導入長期修繕計畫,管理生命周期,降低建築物故障率。
此外也建立維修度指數制度,揭露完善維修資訊, 鼓勵並提升維修風氣,延長手機、筆電等各項產品使用壽命;並推動產品數位護照,消費者可掌握產品的碳足跡、維修度指數、再生料添加比率等。
第二項策略則是資源化再利用,希望推動資源循環最大化、廢棄物處理最小化。關鍵在於分級分類盤點用途,以及轉廢為能,將具熱值的廢棄物或生物質轉製成燃料,取代燃煤、燃油,不僅資源循環同時達到減碳。事實上,國內已有業者開始採用SRF(固體再生燃料)。
第三項策略則是暢通循環網路,環保署要連結產業「淨、動脈」,從處理廢棄物的靜脈產業,經過二次料市場,在一定的標準流程、品質規範下,進入到生產端的動脈產業,成為產業敢用、願意用的再生塑膠、再生粒料。
環保署期盼串聯上、中、下游產業,從原本事業內循環、事業間循環,發展至產業間、園區間的資源循環,建立實體或虛擬資源循環園區。
舉例來說,生物質料源由農業、食品加工及民生等不同產業產出,經飼料化、厭氧消化及肥料化再利用後,作為飼料、能源發電及肥料回歸農地使用,形成區域產業鏈循環。
第四項策略為創新技術與制度,主要為發展資源循環減碳技術,推動高值化應用創造價值,結合數位化科技革新法令與制度,辦理監測計畫追蹤進展。包含在循環過程導入科技應用,建置管理平台等。
第五項策略為加值化處理廢棄物,針對市場上規模不足、須特殊技術處理的廢棄物、須特別關注或新興廢棄物,推動設置資源化設施及處理設施。
邁向資源循環、永續未來,環保署將持續與企業溝通、交流,未來修訂循環法,將擴大資源範疇認定,翻轉現行企業管理廢棄物觀念,要讓所有可利用的廢棄物都視為資源來運用。
未來環境部將透過法令要求、提供誘因或輔導技術升級,促使廢棄物進入循環,當資源循環的各項環節都得到提升後,就開始具循環的經濟效益,在資源循環轉型過程,循環法專法訂定將是關鍵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