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到2025能源轉型、2050淨零碳排目標,台電將大力投資輸配電的強化與擴充、電廠興建與更新等;2050之前是電力系統大改造,而且台電一定會走向最乾淨能源。
依照台電規畫,從現在到2038年間,台電將投資並完成共46項計畫,包括協和、大潭、興達、台中、通霄、大林等電廠開發及更新改建、離岸風電及綠能計畫、以及輸變電工程計畫等,總計投資金額高達2兆1,582億元,2025年單年度台電投資金額更高達2,334億元。
王耀庭強調,2025年北東電網缺口達470萬瓩,協和電廠興建可增強北部供電韌性。此外,隨著中南部再生能源大量發展,若要大量北送,勢將面臨電網瓶頸問題,未來產業往中南部移動,工業區建在中南部,再生能源就地消耗,這整體對能源使用是最有效率。以下是本報專訪紀要:
問:地球日漸暖化,在2050淨零碳排目標下,台電如何達成穩定供電任務?
答:6月全球溫度又創高,令人憂心,如何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所有地球公民都要盡一分力。穩定供電是台電使命。天氣愈熱,負載愈大,機組效率就愈差,台電艱鉅的任務就在此,壓力很大。電的生產一定是即發即用。再生能源大力發展後,其間歇性易導致負載不穩定,會亂掉。所以理想狀態是負載端及發電端,兩端都要控制,電力系統才能穩定。
九站十線投資
建置匹配設施
能源轉型之下,台電面臨第一挑戰,就是必須強化、擴充輸電網、配電網。台電先前有「電網強韌計畫」,包括九站十線投資,目的是讓輸電網滿足再生能源進到台電系統;離岸風電則是先訂出幾個上岸點,拉到某個節點「開閉所」,由此拉到台電電網,自此就算台電投資,這是很大電網工程投資。但台電建得再怎麼快,業者都認為太慢,因為再生能源是遍地開花。再來是電廠。中午太陽很大,突然來了烏雲,再生能源突然降下來,這時傳統燃煤、燃氣機組就要上來,頂那塊缺口。
台灣很幸運的是,這段發展再生能源期間,碰到傳統機組壽命到期,該汰換時候;上次電力大建設是民國6、70年代,現在需要大量汰換,所以台電建置的是符合再生能源快速啟動上來的機組,可以匹配再生能源,可以替代再生能源瞬間不夠下來的量,這些機組開發是必須的。
這樣,仍不夠。因為再生能源瞬間下來缺口多達100萬瓩至200萬瓩,這是一部到二部機組的容量,因此台電買儲能設備,隨時頂上去,讓發電及用電平衡。
問:台電未來投資在強化電網、電廠的金額有多少?建設期程為何?
答:2050年之前將是電力系統大改造工程,電廠、輸配線都要大力建設。早期「九站十線」計畫,這兩年就會開花結果,但還要繼續做下去,因為早期計畫是以2025年為目標,未來還有2030年目標,到2050年再生能源要占到60%至70%,要去哪裡蓋太陽光電、風電?能源局、農委會要先談好地點,台電會先去配置線路。
最困難的是蓋電廠。燒煤電廠是不會再蓋,現在只會蓋燃氣電廠,並規畫把燃氣電廠能換成未來能源。台電盼民眾了解,再生能源遍地開花,2050年淨零碳排之後,傳統「會滾動的機組」一定會留下來,因為快速啟動及降載特性,能夠迅速地平衡負載,穩定電力系統。
至於投資金額,因應淨零碳排目標,台電投資量體「快多了二倍」。台電投資曲線逐年增加,從2022年的761.4億元、2023年的852.7億元,2024年增加至1300億,2025年跳升至2,300多億元。估計到2040年前電力都是要建設,前期是建發電廠及發展再生能源,2030年至2040年電廠設備及零件須更新,如更換為燃氫設備,仍有一些投資要做。
輸電線的建設要做五年,變電所和電廠興建都要五年至八年,電力建設需要漫長的時間,電力韌性是慢慢上去,也是慢慢下來,一旦發現韌性不足時,需要建設就要去建設,讓韌性提升上去。台電面臨的困境是,民眾不了解電力建設需要這麼長的時間,不是馬上就可以生出電來,這需要五年至八年建設。
衝刺相關技術
分散供應壓力
問:協和電廠有何重要性?未來有可能轉為綠色電廠?
答:供應基隆、新北汐止、台北南港等地的北東電網2050年用電需求600萬瓩,和平電廠只供130萬瓩,缺口有470萬瓩,需要中部往北送電。
目前北西電網往北東輸送電的容量上限為420萬瓩,外界因此認為缺口只有50萬瓩;然而,再生能源只會愈來愈多,屆時北部電廠也要降下來,將容量空給再生能源發電,這代表需要有更多線路才能將電往北送,這實際上是有困難的,北部電網會愈加不穩定。
北東電網實際缺口就是470萬瓩,最好的方式,就是協和電廠就地蓋起來,不要全由大潭電廠扛,北部要有足夠電廠,分散提供電力,讓北東電網韌性提高。
隨技術進步,台電正研究並規畫協和電廠的燃氣機組,有可能2050年改為燒氫,氫燒了就變成水,就橋接到2050年後的綠色電廠;現在不綠,但以後會是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