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再次為國爭光!科睿唯安發布2021年全球百大創新機構報告,今年臺灣有5家機構,從全球1萬4,000個機構脫穎而出,獲全球百大創新機構獎之肯定。其中工研院在經濟部支持下,成為亞洲獲獎最多次之研究機構,獲獎次數亦居臺灣機構之首,顯示經濟部投注之研發資源與深具影響力之專利布局成果斐然。


工研院5度榮獲全球百大創新機構獎,科睿唯安臺灣區總經理范永銀(左)頒發獎座給工研院院長劉文雄(右),表彰工研院優異的研發質量及對產業創新的影響力。

工研院再次為國爭光!科睿唯安發布2021年全球百大創新機構報告,今年臺灣有5家機構,從全球1萬4,000個機構脫穎而出,獲全球百大創新機構獎之肯定。其中工研院在經濟部支持下,成為亞洲獲獎最多次之研究機構,獲獎次數亦居臺灣機構之首,顯示經濟部投注之研發資源與深具影響力之專利布局成果斐然。

從2012年起,英國科睿唯安(Clarivate)每年都會發布「全球百大創新機構」名單,表彰全球各地創新程度最高的機構組織。今年臺灣表現超越歷年,共有5家機構獲選,包括工研院、鴻海科技、廣達電腦、華碩電腦和金寶電子,排名居全球第三,超過歐洲、中國,創下歷年新高。

由於臺灣防疫得當,臺灣也是科睿唯安第一個舉辦實體百大創新機構頒獎典禮的國家。應邀觀禮並致詞的經濟部長王美花表示,臺灣今年在百大創新機構的表現相當優異,特別是工研院,是全球上榜的5家研究機構之一,她表示,工研院做研發是與產業結合、契合產業發展,經濟部在氣候變遷、節能減碳領域相當重視,期勉工研院產出更多相關的技術與專利,為產業所用。

王美花以當年擔任經濟部智慧局長的經歷指出,臺灣的專利布局都是基本功,是技術密集非常高的國家。她也指出,臺灣缺乏天然資源,政府與產業透過努力研發創新,奠定臺灣今日的成果,這是非常了不起的。她也指出,專利不是只有我們現在看到的產品,而是對未來產品的布局,這是非常重要的指標,也是今天臺灣經濟表現的重要支撐。

專利影響力表現頂尖 吸引國際企業引用

在活動現場科睿唯安臺灣總經理范永銀表示,工研院連續5年獲獎,相當不容易,顯示工研院在專利的發展策略相當正確,關鍵就在於超前部署。他舉例,工研院專利多集中在「智慧生活」、「健康樂活」、「永續環境」3方面,符合工研院「2030技術策略與藍圖」的願景規畫;又如,5G應用場景大增,企業可能會面臨國外來索討權利金的壓力,工研院也率先成立5G相關的智權聯盟,將AI應用於專利管理,聯合臺灣廠商成立專利池,使得國外專利權人不敢輕舉妄動。

「能夠5度獲獎,是工研院團隊以及臺灣整體產業共同努力的成果!」工研院院長劉文雄說,工研院一直以跨領域整合及滿足產業需求為研發目標,發展與落實具國際影響力的智財,有98%的專利屬於發明專利,其中超過一半是國際專利,在美國高引證專利數量上甚至超越德國最大的研究機構Fraunhofer。

劉文雄進一步指出,工研院是研究機構,必須不斷與產業合作,讓專利持續靈活運用。為此,工研院過去兩年,與信保基金以及26家銀行合作,讓企業可以用無形資產來融資;第二,工研院希望臺灣廠商可以超前部署,運用專利組合概念,藉工研院跨領域的能量,將不同專利整合,用來解決產業問題。

工研院專利量多質優 影響力冠亞洲

全球百大創新機構的評選辦法,是依據「專利數量」、「專利獲准率」、「專利影響力」、「國際化程度」4項指標,追蹤全球機構的創新程度。科睿唯安智權解決方案顧問邱明峻點出,工研院在各指標表現亮眼,最突出的當屬國際一流水準的專利品質,「工研院的專利頻繁地被第三方引用,其中不乏蘋果、IBM、Samsung、AT&T、Qualcomm等國際型企業,顯示工研院對這些國際企業有極大影響,也是工研院能連續多年入選的重要指標。」

進一步分析工研院的專利布局策略,工研院技轉法律中心執行長王鵬瑜點出,關鍵在於「敏捷力」,不論哪種技術領域,專利從生到死均有完整的SOP,以「全生命週期」的思維,從結合市場趨勢的「選題」開始,進行專利分析「布局」、追蹤專利策略執行之「落實」、推廣多元專利「應用」模式,一直到去蕪存菁的「維護」與「放棄」,採滾動式優化策略,敏捷地應對環境變化而適當調整。正因為以完整的技術生態系來看待專利布局,方能產出被國際產業所重視的高價值專利。

技術策略藍圖 布局重要專利助產業競爭力

工研院擘畫「2030技術策略與藍圖」,發展「智慧生活」、「健康樂活」與「永續環境」三大應用領域,以及支持三大應用領域發展的「智慧化致能技術」,協助國內企業提升競爭力,同時布局重要專利,完善智財保護網與建構產業生態鏈。例如:在新世代顯示技術方面,與錼創、欣興、聚積等產研機構長期合作,創下Micro LED晶粒成功轉移至PCB基板的全球首例;在智慧節能方面,工研院結合日本東京電力Power Grid、台達電、台塑等12家大廠,於臺南沙崙綠能科技示範場域,進行綠電最大化的智慧化節能建築技術驗證,展現工研院技術於永續環境的創新應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