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0淨零碳排趨勢襲捲全球,聯合國國際勞工組織(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ILO)預估,2030年全球將新增2,400萬個綠領工作機會,就業市場對於綠領人才的需求大幅增加。工研院今(31)日宣布成立「淨零永續學校」,並籌組「淨零永續人才聯盟」,攜手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台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臺灣機械工業同業公會、台灣化學產業協會、台灣電路板協會、循環台灣基金會等關鍵公協會共同合作,匯聚產學研能量,發揮倡議與整合推動角色,建構提升企業減碳能力,協助臺灣產業培育優秀綠領人才,從人才面與解決方案面,建立產業淨零發展創新動能。
工研院長劉文雄表示,2050淨零排放已經是一定要達成的目標,現階段最重要的不是問能不能,而是要找到怎麼做,科技研發則是其中重要關鍵。工研院去年成立淨零永續策略辦公室,積極投入研發零碳或減碳的創新科技,目前已有上百項技術成果;同時透過「產業淨零轉型服務團」,走進產業、協助產業找到淨零解方。今日進一步成立淨零永續學校,並發起淨零永續人才聯盟,以人才聯盟與淨零永續學校攜手合作,從三面向培育綠領人才:一是鏈結產業公協會,掌握數千家會員企業綠領人才需求,盤點並補足產業缺口;二是由淨零永續學校設計系統化課程,培育符合產業所需綠色人才;三是鏈結典範案例分享減碳相關技術成功經驗,協助企業掌握資訊。透過推動產業淨零生態圈學習,發揮以大帶小的力量,全面提升企業減碳能力。
過去3年來綠色職缺的成長超過5成,可見產業對人才需求的迫切。工研院成立之「淨零永續學校」,以工研院超過20年的專業輔導經驗為基底,發展系統化的學習地圖:從認知養成、專業基礎、到進階技術培訓,有系統地培育綠色升級轉型所需要的人才。工研院產業學院執行長暨淨零永續學校校長周怡君表示:企業邁向淨零,組織須具備「三力」:認知力、管理力、技術力。首先,建構企業內部各階層員工對於淨零永續、循環減碳的基本認知力,提升全員減碳意識與行動;第二,則是建構企業碳管理力,以實務教學帶領企業找到的碳熱點、排碳量;第三,匯聚工研院各種低碳製造、綠能導入與能源管理等應用技術,培育各類減碳技術的專業人才,厚植企業技術力。三力完整的系統化課程,再輔以課後協助學員找技術與找專家的加值服務,將有助於企業更快速的找到淨零碳排的突圍對策與落實減碳工作。
台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理事長李詩欽指出,依據經濟部與環保署的統計,臺灣的用電大戶及排碳大戶中,資通電機電子(ICT)廠商的占比都近40%,為此,電電公會已提出「台灣ICT產業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也希望透過此次加入「淨零永續人才聯盟」,加速與跨領域不同的產業一起交流,獲得減碳相關技術與作法,協助企業掌握資訊。另外,企業在「投入ESG時遇到的最大挑戰」,首居「環境永續人才不足」。面對淨零永續的目標,在公會3,000多家成員中,仍然需要輔導的中小企業占比高達7成,謝謝工研院成立「淨零永續人才聯盟暨淨零永續學校」,資源整合倡議人才發展相關議題,協助培育淨零生態圈之推動人才,解決產業人才的需求的問題。
台灣化學產業協會理事長陳偉望指出,化學工業要在不增加碳排與污染的前提下,讓化學品升級,是目前減碳的瓶頸,且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EF)統計,化學工業的碳排量,有逾6成來自上游原料端;而電子業、紡織業各有8、9成的碳排來自上游。因此,減碳不能只有企業單打獨鬥,透過聯盟能匯聚各方解決方案與智慧,強化跨業與跨界的交流,大家一同尋求技術突破與整合性思考,淨零永續學校以減碳實務及技術導向為教學重點,也正是業界迫切需要的,肯定能培養綠領即戰力,提升業界能量,以迎接淨零永續的挑戰。
上下游一起減碳方能達成目標,周怡君進一步舉例,臺灣汽機車業者三陽工業已帶著上下游供應鏈廠商一起參與淨零永續學校培訓課程,透過課程培養供應商夥伴一致性的淨零減碳的知識觀念,未來當公司導入碳足跡時,供應鏈廠商亦能同步跟上腳步,達到企業協力共好,集體提升綠色競爭力的效果。相關課程資訊請參考:淨零永續學校網站 https://college.itri.org.tw/nzschool
【新聞連絡人】 工研院行銷傳播處 楊彩甄
電話:+886-3-5917828
Email:lindayang@itri.org.tw
相關報導
培養淨零菁英!工研院成立淨零永續學校 號召產業公協會共組淨零永續人才聯盟
工研院攜手6大公協會組聯盟 培育淨零人才
工研院號召產業公協會 共組淨零永續人才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