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張玉圓
張安平指出,臺灣雖小,但可做為全世界的基石(Keystone),加強國際化,在友善環境、節能減碳趨勢中,擔當起責任並找到優勢定位。
先進國家的環保法規日趨嚴謹,對臺灣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會。台灣水泥公司近年投入減能減碳,碳捕捉技術在亞洲已是首屈一指,「2030技術策略與藍圖」論壇中,台泥董事長張安平語重心長指出,「臺灣雖小,但可做為全世界的基石(Keystone),加強國際化,在友善環境、節能減碳趨勢中,擔當起責任並找到優勢定位。」
溫室效應帶來氣候變遷,聯合國警告,全球氣溫最快將在2030年來到不可逆轉的臨界點;人類大量耗用天然資源,世界自然基金會(WWF)預估,到了2030年,人類需要兩個地球的資源才能維持目前生活方式。環境汙染,導致每年全球數萬人死亡,未來10年,我們生存的環境已面臨危急存亡之秋。
擔任「永續環境」議程引言人的工研院副院長彭裕民指出,在臺灣99%的原料及能源仰賴進口,能資源使用議題,是重中之重;臺灣身為全球供應鏈的重要成員,若能將環境、資源永續的概念帶入供應鏈,不僅能創造新的經濟,也會成為國際永續發展的標竿。
工研院「2030技術策略與藍圖」將「永續環境」納入三大應用領域之一,運用臺灣材料化工、機械設備、綠能環保產業的既有技術,結合IT產業優勢並導入新興AI人工智慧與感測技術,開發可循環再用的材料、智慧化設計生產流程與供應鏈管理系統、符合生態共生的環境科技,協助臺灣材料、設備與綠能環保的創新,並形成具全球競爭力的產業生態系,將技術與產業推向全世界。
台泥碳捕捉成果 亞洲典範
在綠能環保技術上,與工研院攜手推動的最成功案例之一,是台灣水泥。台泥在2013年就導入工研院的鈣迴路技術,進行「碳捕捉」,如今台泥和平廠每年可捕捉500至1,000噸的二氧化碳,將之運用在微藻養殖而產出高值化的美妝保健原料。
台泥不只擺脫高能耗碳排大戶的負面形象,更一躍成為國際減碳典範。台泥董事長張安平自豪表示,台泥的碳排放只有國家標準的三分之一,「重工業可以做到幾乎沒有排放,廠房旁的樹葉乾淨透亮、水裡有龍蝦有珊瑚,過程中付出了很多努力。」
張安平指出,水泥迄今仍是不可或缺、無法替代的產品;但從減碳的角度來看,水泥業有無法擺脫的原罪,其原料一加熱就會產生二氧化碳。為了在2050年達到碳中和,台泥試驗過各種作法,最有效的就是碳捕捉。
身為水泥業龍頭,台泥在節能減碳上不斷改善,已成亞洲典範。全球最嚴格的科學基礎碳目標倡議組織SBTi(Science-Based Targets Initiative)今年7月公告台泥成為東亞第一家完成減碳目標設定的水泥廠,以2016年為基準,台泥到2025年將減碳11%、2030年減碳30%。目前全球僅有3家水泥廠完成目標設定,台泥是第四家。
台泥在2013年就導入工研院的鈣迴路技術,進行「碳捕捉」,如今台泥和平廠每年可捕捉500至1,000噸的二氧化碳,將之運用在微藻養殖而產出高值化的美妝保健原料。
科技推動減碳 善盡永續治理本分
由人類史觀來看,人類活動與大自然的不和諧,往往造成毀滅或災禍。西元前1萬2,000年的農業革命,是人類改變大自然的濫觴;種植農作、畜養禽畜、到後來幾波的工業革命,都大大改變你我的生存環境;而人類對瘟疫也不陌生,西元542年拜占庭帝國鼠疫、14世紀歐洲黑死病、近代流感及目前的新冠疫情,都造成了重大生命與財產的損失。
然而,改變不止是破壞,也可以成為契機。近年許多指標企業如Nokia、微軟、臉書、Google的使命宣言,都承諾對世界與人類生活做出貢獻。張安平說,「工業被誤解、資本主義遭到醜化,其實兩者都有很好的初心。如果每一個企業都善盡永續治理的本分,就不會有太大問題。」
台泥運用國際化優勢,在減碳技術上不斷創新;目前正在西非建造的水泥廠,可生產最新的低碳產品,碳排放只有傳統製程的一半,今年底即將開工。此外,台泥也在非洲發現另一項新原料,未來加入製程可讓碳排放再降一半。
張安平表示,臺灣土地小、人力少、缺乏資源,因此最好的作法就是找到最佳優勢、創造最大價值。他認為,臺灣應扮演Keystone的角色,成為全球綠能科技的中流砥柱,「走一條人煙稀少的路,去創造差異性和優勢,才能長長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