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全世界面臨了少子化、都市化及人口高齡化的趨勢,未來龐大的老年照護、醫療服務將會出現空前需求;然而,各國財政資源有限下,現有醫療保險越來越難以延續,要如何進一步因應未來龐大的醫療照護需求?


蔡坤霖

當全世界面臨了少子化、都市化及人口高齡化的趨勢,未來龐大的老年照護、醫療服務將會出現空前需求;然而,各國財政資源有限下,現有醫療保險越來越難以延續,要如何進一步因應未來龐大的醫療照護需求?工研院借鏡產業及國際經驗,從技術面、服務面、財務面進行全方位布局,在嚴峻的挑戰來臨前未雨綢繆,化危機為商機,滿足高齡族群龐大的醫療照護需求。

依據聯合國統計,如果將全世界的年齡人口分布畫成一個圖表,最底邊是零歲、最上面是八十歲,2002年的圖表是一個三角形,也意味著年紀大的人口數目相對較少,但是到了2025年,世界人口結構將變成一個倒過來的碗型,也就代表中老年人口的比例越來越高。

趨勢大師佛里曼(Thomas L. Friedman)所撰寫的《世界是平的》(The World Is Flat: A Brief History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接著又一力作《世界又平、又熱、又擠》(Hot, Flat, and Crowded:Why The World Needs a Green Revolution---And How We Can Renew Our Global Future),道出了21世紀人類面臨的困境,「因為平的關係,大家都會往同樣的方向發展,因此會擠在一起進行非常激烈的競爭,競爭的結果卻常是落入『均貧』的迴圈,而整體社會的貧困,將讓高齡化問題更加尖銳。」工研院服科中心主任唐震寰順著佛里曼的思考脈絡,並帶到另一趨勢大師費雪曼(Ted C. Fishman)《當世界又老又窮》(SHOCK OF GRAY)的觀點,面對未來的「老人海嘯」,人們該怎麼因應?

同時,已開發國家投注於人民健康的資源越來越多,以美國為例,有超過17%的GDP是用在人民的健康,而支出成長率高達6到7%,遠高於GDP的成長率;回顧台灣,則大約花費7%的GDP於醫療健康保險,與先進國家相比,算是非常有效率的應用。

對國家來說,照顧好人民的健康是政府的重要責任,但不管是整個醫療照護系統或是服務模式,都很難在現在的財政基礎上永續,因此勢必要有新的方式來因應。

醫療照護走向智慧化與科技化

為了提早做好全方位的布局,工研院邀請了台北市政府衛生局局長林奇宏、IBM研究院醫學研究項目負責人納蒂(Chalapathy Neti)來現場分享,並安排清華大學科管所所長暨資策會董事長史欽泰教授、台大醫學院教授賴金鑫、保險發展中心梁正德副總、新光保全林伯峰總經理與IBM研究總監張鴻洋等俊彥親蒞指導,並同步發表工研院多項前瞻性科技產品,希望能從ICT、創新服務等面相來切入未來的嶄新挑戰與市場。

納蒂分享IBM的經驗,對解決高齡化帶來的社會問題表示樂觀,「我們都聽過『預防勝於治療』這句話,而IBM的統計發現,在預防上面每支出2美元,就可以在治療時省下5美元,因此運用創新系統的服務型態,來引入健康管理與預防等方面,將能有效改善國家的醫療支出。」

另一方面,在老人比例增加、青壯年人口快速減少的情況下,老人照護的需求與照護人力的供給形成一個越來越大的缺口,各國健康保險的政策也都會是施政重點。

美國政府預計在2014年,全面啟動政策白皮書中的健保政策;中國也在〈十二五計畫〉中,將健康列為重要議題,完善基本醫療制度。而美國是保健醫療ICT發展最先進的國家,每年產值約400億美元,約占目前健康照顧展業總產值的2%。保健醫療ICT主要分為三大領域:預防保健、醫療及居家照護,複合成長率為24%。其中以預防保健與居家照護為主,因此可以預期未來的需求與缺口會是非常重要的機會。

以台灣來說,人口老化速度與日本並列第一,同時健保制度產生的赤字,都必須積極面對,得同時加強預防服務、提昇照護效率兩大面向,ICT將會是整合新興服務與未來照護效率的最佳利器,初估未來華人地區包括台灣與中國大陸,產值可能超過新台幣270億元。

在這樣的趨勢下,工研院積極投入「e化健康照顧」(e-healthcare)領域,研發多項預防保健及居家照護的技術與概念,並以服務業科技化、製造業服務化及國際化三大方面來發展。

在服務業科技化方面,工研院積極與國內許多教學醫院如台大、長庚、北醫及彰基合作,瞭解需求與缺口,研究解決方案並從經驗中驗證。在製造業服務化方面,工研院與華碩合作開發體感開放式平台,讓製造業加值服務。國際化方面,則利用UniversAAL布局串聯產業,引領台灣廠商進入歐盟銀髮族照護市場,並透過Remote Service與uAAL介面系統規格制定與系統開發,將歐盟相關制度快速導入國內ICT業者。並與IBM合作,運用IBM的國際網路,深入各國產業形成國際出口。

工研院服科中心因應上述三大方向,發展出四大展示主題,包括運動復健與管理服務、心理與生理健康風險分析服務、健康管理服務、智慧化醫療照護服務,都是符合未來台灣與國際需求,迎向新醫療服務經濟時代所研發的ICT解決方案。

以前瞻研發整合技術面、服務面與財務面

要如何將ICT技術應用在醫療照護領域,開創新的藍圖?工研院技術長吳宗和介紹了技術的切入點,以及未來的策略、前景與挑戰。

在思考醫療與照護時,必須很精準地區分社區、居家服務與醫院的分野。在醫療行為與照護服務中,必須細膩謹慎找到適合ICT技術與創新服務的應用空間,避免造重疊甚至有醫療糾紛的風險。

工研院將消費者分為四個族群,分別是健康族群、亞健康族群、亞急性族群與慢性病族群,並聚焦於亞健康與亞急性族群。而以ICT技術為出發點,來設計個人化的解決方案,整合生理、心理、社群的完整脈絡,並結合資訊流、服務流與金流,最後希望能夠為整個系統,找出可持續的商業模式與發展可能。

以亞急性心臟病族群如冠心症病人為例,工研院研發了能夠彙整資訊的臨床決策支援系統,來協助住院照護與門診照護,並將復健運動處方指引與風險因子管理等資訊,整合至居家應用的體感附件運動虛擬教練系統。

虛擬教練系統假設一個情境,在病人接受治療回家之後,前端的系統能夠運用3D深度攝影機,對著電視中的虛擬影像做出正確的復健運動,而身上的智慧衣與家中的生理感測器,能同時監測心電圖、呼吸、心率與血氧,即時回饋與影像互動,能提高病人運動的正確性與趣味性,也讓運動管理效率與居家復健一併提昇,同時監測獲得資訊後,整合至後端系統,供醫師、復健師、中醫師做出精準研判。

而針對社區為單位的健康管理服務,工研院規劃與統一企業合作,在7-ELEVEn或康是美店面,放置「健康ATM」,讓社區成員能夠就近進行健康檢查、數據量測並進行風險評估與改善計畫,並利用優惠券或回饋金,作為居民參與和店家設置機台的誘因。同時也希望此一系統能針對老人,增加社會參與和步行距離,提高運動量與心理健康,並建制詳細資料庫,定期追蹤控管整個社區完整的健康服務流程。

工研院一共研發了13項整合前端、後端,考量服務面、財務面與科技面的健康照護解決方案,讓上述兩個構想具象化。包括能夠即時回饋調整強度,設計個人化運動的智慧互動健身腳踏車;將小型、輕量的軟性壓力感測陣列模組,放置於足部,以低耗能無限傳輸技術紀錄長期壓力資料,建立足底皮膚損傷風險分析系統雛型;開發整合隨身電子用品的心理壓力評估問卷APP;與情緒紓發減壓APP;導入海量資訊的類病徵相似族群分類推薦引擎,能有效協助照護者、親友與個人評估風險及預測;將中醫傳統「望聞問切」數據化、標準化、系統化的中醫健檢整合系統等。

創新服務模式克服照顧成本與支付意願的兩難

然而,不管在工研院研發經驗或是業界研究結果,都顯示在國內居家照護的成本與消費者支付意願上,依然存在著很大的落差。

以非急性病患遠距照護服務為例,業界期待至少每月能有新台幣1,000至1,200元的收益,但消費者僅願付出不到新台幣500元的費用,要彌補這段落差,最重要的依然是:創新的服務模式與銷售量的提高。

而賴金鑫提醒,目前研究企業對員工投入健康照護的成本,能夠因為員工效率提高與醫療支出的減少,獲得四到九倍的回饋。而新光保全則考察日本的戒護保險制度,解決七到九成的老人輔具與養老院資金。

IBM研究總監張鴻洋則指出,在IBM研究中,ICT應用程度最差的三個產業,分別是醫療、教育與政府。「因此讓健康照顧電子化、智能化,全世界政府的當務之急。」張鴻洋說,未來在善用ICT之後能夠將複雜的服務系統有效優化、協助政策決定並提供個人化醫療,大幅降低成本並提高收益,因應快速變動的未來挑戰。

「這時候我們可以應用各種科技來改善,這就是工研院的使命與機會。」工研院董事長蔡清彥指出,台灣若是透過產學研的合作,並善加利用ICT技術,推出精準服務的商業化、系統化輔具,未來不僅可以賺到全世界的財富,並能破解「又老又窮」的魔咒,往幼有所長、壯有所用、老有所終的理想邁進。